• 首页
  • 最新动态
  • 传承工作室简介
  • 张义明及继承人简介
  • 张义明传承之路
  • 学术思想
  • 典型医案
  • 科学研究
  • 影像资料
  • 图片
  • 在线咨询
  • 典型医案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发热 湿热疫毒(流行性出血热)
    发布时间:2018/6/25 9:42:41 浏览数:

      王某,男,43岁,山东泗水泉林小黄沟村人,1983年7月5日上午9时入院,住院号53200,患者以恶寒发热、头痛、腰痛及全身痛为主要表现,入院前曾在当地卫生室按感冒治疗,曾用“安痛定”,“穿心莲”,口服中药,诸症不减,病反加重,恶心不食,小便黄少(日尿量约100毫升)。入院检查:T39℃,R20次/分,P108次/分,BP110/80毫米汞柱。精神差,两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颈胸潮红,呈酒醉貌,咽部充血,胸部有散在出血点,心率95次/分,心音有力,双肺(一),腹满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肾区叩击痛。干呕欲吐,纳呆便溏,舌质红,苔白腻,脉滑。化验检查:尿:白细胞少许,蛋白微量,上皮细胞少许,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68%,淋巴32%,血小板68×109/L。病属发热,湿热疫毒,气营两燔(发烧,少尿期)。治则:芳香化湿,清热解毒,方用甘露消毒丹合清营汤加减。

      处方:滑石30g 霍香15g 黄芩10g 连翘15g 白蔻仁12g 白术15g 石膏30g 泽泻15 g 丹皮10g 羚羊粉2g 白茅根30g 藕节15g

      水煎煮两次,每次300~400ml,每日两副,分四次服,连服3日。西药对症处理。入院第四天发热渐退(T38℃)。但精神差,头痛腰痛,腹胀,小便少,不时呻吟,不能进食,颜面浮肿,球结膜水肿较前加重,胸前、腋下出血点增多,舌红干少津,苔黄燥,脉滑数。T38℃,R25次/分,P100次/分,BP80/50毫米汞柱,CO2CP40mmol/L,RUN42mmol/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少许。证属热毒炽盛,伤津耗液(已进三期重迭)。治宜清热解毒、增水行舟,方用增液承气汤合清营汤。处方:元参30g 寸冬20g 生地25g 大黄15g(后下)芒硝10g 黄芩10g 丹皮10g 羚羊粉2g 白茅根30g 芦根30g 煎服同上。连服8天,每日拉稀便2-3次,小便增多。入院第13天小便每日约1000 mL,食欲尚可,病情稳定。T37.4℃,P100次/分,心跳有力,双肺(—),BP110/80mmHg。尿常规:蛋白极少,红细胞少许,上皮细胞少许;血常规:白细胞8.1×109/L,中性52%,淋巴48%,血小板92×109/L。入院第14天,患者口干口喝,渴欲冷饮,腹部略胀,小便多,日约2000mL,舌质红,苔黄薄而干,脉沉细。尿常规(—),病入下焦少阴,肾气阴双亏,肾气不固(多尿期),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处方:熟地30g 山药30g 山茱萸30g 丹皮15g 复盆子15g 乌梅15g 知母15g 桑螵蛸15g 益智仁20g焦三仙各15g 陈皮6g 水煎服两次,每日一剂,每次400mL,早晚分服,连服8天,体温正常,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二便正常,血压稳定,患者共住院35天痊愈出院。

      按: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中医“湿温”、“疫毒”范围,其病因多内外兼有,外因首推疫毒,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称“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 “……有是气则有是病,……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显然吴氏所谓的“杂气”,只能是传染病之特异病原体,对出血热来说,当是出血热病毒。其次为六淫,古人谓“外感不外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只能是本病的诱因,即可对疫毒本身的影响,疫毒致病力强弱的影响以及对感受疫毒人的机体健康与防卫状况的影响等。对本病来说,六淫中的“湿”最为主要。正如清代温病学家张石顽曾说过:“时疫之邪,皆从湿土郁蒸而发……”因为气候潮湿易湿困脾土,升降失职,正气不足,引邪入理,《内经》有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净则内腠拒闭,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皆说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笔者认为,在本病的内因中,各种因素所构成的脾肾不足,导致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最为重要。

      关于出血热的基本病机,笔者认为,为疫毒在六淫尤其是外湿协同下乘内因脾肾不足侵袭人体,由表及里,造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正邪相争,胜负转化过程。在流行性出血热整个五期病程中,概括有湿郁热伏,正邪相争,毒盛血瘀,阴阳失调,肾精亏耗等基本病理过程,又可分为两大病机阶段。疫毒侵袭与邪退正虚,前者相当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后者相当于多尿期与恢复期。笔者认为,第一阶段,主要为疫毒致病的邪实阶段,第二阶段为邪退正虚阴精亏耗的正虚阶段。第一阶段治疗总则应为解毒祛邪,如采用解毒、泻下、化淤、利尿、发汗等法;第二阶段则主要治以扶正,如采用养阴、益气、固肾、健脾,清虚热,疏脉络等治法。均是从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治疗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山东省卫计委 | 山东中医药网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枣庄市卫计委 | 滕州市卫计局 | 滕州市中医医院 |
    Copyright 2018 ©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义明传承工作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