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传承工作室简介
  • 张义明及继承人简介
  • 张义明传承之路
  • 学术思想
  • 典型医案
  • 科学研究
  • 影像资料
  • 图片
  • 在线咨询
  • 典型医案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医案
    口僻 风寒阻络(面神经炎)
    发布时间:2018/6/25 9:38:39 浏览数:

      于某,男,22岁,山东滕州大坞镇东郝楼村人,农民,2012年6月10日就诊。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口眼歪斜,右侧耳后疼痛,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味觉减退,行肌电图:右侧面神经麻痹,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诊为面神经炎,经西医常规激素+抗病毒治疗,效果不理想。刻下症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面部麻木,无半身不遂,无发热咳嗽,无不省人事,纳呆便溏。查体:右侧闭目露睛,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伸舌居中,右侧面部浅感觉及舌前2/3味觉减退,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舌质红,苔薄,脉弦浮。中医辨证为口癖之风痰阻络,治以熄风止痉,化痰通络,方选牵正散加减:

      处方:僵蚕15g 白附子15g 全虫10g 桑叶15g 菊花15g 黄芩10g 连翘15g 蝉蜕15g 当归15g 赤白芍各20g 丹参15g 天麻15g 葛根15g 柴胡10g 甘草 5g

      上方诸药入凉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煮两次,每次300ml,分三次温服,配合针刺治疗,6剂后以上诸症均改善,继服18剂后症状基本恢复正常,口角不歪,闭目完全有力,纳眠正常。方中以白附子为君,善于去头面之风而止痉,兼燥湿化痰,僵蚕全蝎解痉,全蝎为定风止掣之要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桑叶、菊花清散风热,蝉蜕清热解痉,连翘、黄芩清热解毒;当归、丹参、赤白芍活血补血柔肝,柴胡疏肝气,合用肝脏疏泄正常,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天麻、葛根熄风止痉,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凑祛熄风止痉,化痰通络之效。

      按:口僻是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又名“口”或“口歪”,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较多。早在《灵枢·经筋》中就有对口僻病因病机及表现的描述,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认为口僻之证多因受寒受热之筋脉失纵所致。至隋·巢元方从六经受风寒论述口僻之病因病机,并认识口僻有感受风寒、风热的不同。《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楼英《医学纲目·口眼斜》中提到:“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斜者。”可见他所观察到的有单纯口眼歪斜而不伴偏瘫者,此即口僻症。而今,口僻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十分明确,已编入国家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如周仲瑛·《中医内科学》云:“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笔者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毛孔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痰瘀阻络,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喎斜,故治疗上熄风止痉通络同时,不忘酌加活血化瘀、养血柔肝之品,气血充和,筋脉得养,口眼恢复正常。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牵正散治疗面神经炎显著有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附子、僵蚕、全蝎、当归、赤芍、丹参有改善血液循环之功,桑叶、连翘、菊花等诸均具有抗炎作用,当归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天麻、葛根解痉。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本方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神经活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功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山东省卫计委 | 山东中医药网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枣庄市卫计委 | 滕州市卫计局 | 滕州市中医医院 |
    Copyright 2018 ©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义明传承工作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