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学术经验整理学术经验整理

王洪京主任医师从“阳明主面”论治面部疾病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6/8/28 9:14:19  浏览量:

  王洪京主任医师是我院大内科主任兼脾胃病科主任,医学博士。荣获“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枣庄市十大名中医”称号,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师承教育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吾辈师从王洪京主任医师,现将其从“阳明主面”论治面部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王师认为“阳明主面”,是从生理上讲的。《内经》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人之五脏六腑和经脉的气血皆与面部息息相通,所以五脏六腑之疾及其气血之盛衰,亦常可通过经脉而反映于面部。因此,五脏六腑均与面部相关,但胃与足阳明经脉与面部的关系尤为重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时,言“女子二七天癸至……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女子到了35岁左右的时候,其阳明经脉的气血开始虚衰,于是面部也就失去了红润秀明之容,代之而来的是面部开始憔悴苍老,失去光泽。这说明人的面部的荣枯在生理上取决于胃足阳明经脉的气血之盛衰,也就是说“阳明主面”。胃足阳明之经脉之所以能主面部之荣枯,这与阳明经脉的循行直接相关。《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到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中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过耳前,循发际,至额颅。”可见阳明经在面部循行最广泛,上至额,下至颏,中至鼻,左右两侧至颊,几乎整个面部为阳明经脉所循行,无处不到,而经脉又是“行血气而营阴阳”的,这便是阳明主面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面部之疾患常常又是阳明经的异常外在表现。《灵枢·经脉篇》论述阳明经脉循行之后,接着论述了阳明经脉病变:“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指出邪在阳明可以导致病人面黑。《伤寒论》第48条言:“二阳并病……因转属阳明……设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仲景在这里指出了邪热郁蒸于阳明经脉之中,可使人面色缘缘正赤。第206条又言:“阳明病,面合色赤者……”,重申阳明经脉之中有郁热,可导致人的面色赤,这在病理上证明了阳明主面。

  总之,人的面部的荣枯与阳明经〔指足阳明胃经〕密切相关,并由阳明所主,面部之疾患常常又是阳明经的异常外在表现。因此,王师认为人的颜面部位的一些疾患,诸如痤疮、面部黄褐斑、扁平疣、湿疹、酒齄鼻等病,常应虑及阳明,治从阳明。如面部痤疮、酒齄鼻、面或鼻发红,王师常以清阳明郁热之法,用金银花、公英、连翘、地丁等品治之,便秘者加用大黄,夹湿者加生苡米、苦参;患有水气病或脾胃不和的病人,其面部常伴有黄褐斑,王师常投以健脾化湿和胃之品,水气去,而面部褐斑亦随之消退;又胃肠中有湿热之人,面部多垢,王师常治其阳明胃肠之湿热,其面色亦随之转佳。

  验案举例

  杨某某,女,39岁,汉族,教师。面部色素沉着半年来诊。2009年4月20日初诊:证见面部色素沉着,尤以两颧部为甚,伴面部油垢,上腹部痞满不适,纳呆,口苦,口粘腻,大便干,小便黄赤,心烦,头昏蒙,舌红,苔黄腻,脉数。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中医诊断:①黧黑斑;②痞满。西医诊断:①皮肤色素沉着;②慢性胃炎。辨证:中焦湿热上泛。治法: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加减。处方:黄连10g,公英30g,黄芩10g,菖蒲10g,苦参10g,白花蛇舌草20g,苍术15g,佩兰30g,生苡仁30g,芦根 30g,苏梗15g,厚朴10g,制半夏10g,白芷10g,僵蚕15g赤芍10g,泽兰10g,生甘草10g。水煎服 日1剂。2009年4月30日二诊:病人面部油垢明显好转,斑色渐退,上腹部痞满不适、纳、口苦、口粘腻、大便干、小便黄赤、心烦、头昏蒙诸症明显减轻,舌红,苔黄微腻,脉数。此乃湿热渐退之象。效不更方,上方加丹参20g,红花10g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功。水煎服,日1剂。2009年5月10日三诊:面部黄褐斑消退,油垢消失,仅见上腹轻度痞满,苔薄微腻。见轻微余邪留恋。嘱其服上方6剂后停药。

  追访1年,黄褐斑未见复发。

  按: 本例患者由于平素有湿热之质及长期嗜食辛辣刺激之物,导致湿热内蕴中焦,故见上腹部痞满不适,纳呆,口苦,口粘腻,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等证。湿热内蕴中焦,阳明经湿热怫郁,循经上泛于面,瘀阻面部脉络,见面部色素沉着,面部油垢;湿热上扰于心,故见心烦;上蒙蔽清窍,而见头昏蒙。方中黄连清热化湿为主药;公英、黄芩、菖蒲、苦参、白花蛇舌草、苍术、佩兰、生苡仁、芦根加强黄连的清热化湿之功,为辅药;苏梗、厚朴、制半夏调理脾胃气机,僵蚕、赤芍、泽兰化瘀通络,共为佐药;白芷主入阳明胃经,引诸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由于药证相符,故投以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剂后,湿热退、脉络通,黄褐斑自退。


Copyright 2016 ©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洪京传承工作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