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传瑜(1937、3-2010、6),男,汉族。山东省寿张县人。1962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分配到峄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1982年创办峄城区中医院,任院长,1992年调入枣庄市中医医院任内科,为医院资深专家、主任医师,市名老 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省名老中医带徒导师,历任峄城区政协八届常委、科协副主任、枣庄市九届十届人大代表、枣庄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等。他探求内、外、妇、儿、诸科,无所不通,尤擅长于咳喘病、疑难杂病等。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和他人合著《肝炎诊治》和《五型肝炎》等专著。
验案:
(一)哮喘(支气管哮喘)
康某,女、28岁、峨山人;1978年3月5日就诊,已病数月,经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咳嗽喘息,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咳痰色黄稠粘,胸满闷痛,口渴心烦,面红唇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病属痰火犯肺肺失肃降之职。治以清热化痰、宣肺理气处方自拟前胡汤加减。
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10克,金银花15克、款冬花9克、枇把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5剂。
3月10日二诊、服药5剂后,脉转缓滑,舌苔退大半,咳痰爽微黄不稠,胸闷痛除,呼吸匀,哮喘止。此系痰火散,气道利;仍用前方去款冬花加花粉12克连服5剂而愈。
按: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主要在于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肃降之职,根据“五志烦劳,皆属于火”之说,该患者七情郁结化火,烁津成痰犯肺,肺窍被阻,气道不宣而致咳嗽喘息,咽中痰鸣,呼吸困难,胸满闷痛,心烦口渴,乃痰火郁蒸,热烁津液之故。舌红苔黄,脉滑数,皆为痰火壅盛之证。“热者寒之”,治疗采取前胡汤苦寒微甘辛之品,清热化痰,佐以桔梗载药上行直达肺脏,款冬花泄热润肺,消烦除痰,止咳喘,批把叶泻肺降火,服5剂后火散痰消,哮喘止。前方去款冬花,加天花粉,取其酸甘苦寒之力,生津润肺复被痰火烁伤之肺阴,连服5剂而愈。
(二)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杨某,女,61岁。峄城底阁人,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2年,每天大便至少3次,时呈水样,时呈脓样,数经治疗,腹泻仍在,近半年来又增腹中肠鸣且响声如雷。
刻诊:腹泻因食凉或受凉加重,手足厥冷,下肢轻微水肿,经常口腔溃疡,疮面灼热疼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治当清上温下,兼以补虚,给予乌梅丸变汤剂。
乌梅24克,黄连12克,细辛3克,干姜6克,当归12克,黄柏12克,桂枝3克,红参10克,附子6克,花椒3克,诃子10克,醋20毫升。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
二诊:腹泻明显改善,口腔溃疡痊愈,又以前方6剂。
三诊:唯独腹中雷鸣仍在,加姜半夏12克,粳米20克,又以前方6剂。四诊:腹中肠鸣次数减少,又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解除,欲巩固治疗,复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按:泄泻因食凉或受凉而加重辨为寒,口腔溃疡灼热疼痛辨为热,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为虚,以此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方中以乌梅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温暖下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加诃子增强收敛固涩,因腹中肠鸣又加半夏燥湿降逆,粳米益气,兼防辛散药伤气、苦寒药伤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三)面瘫
张某,男,41岁。微山人,1998年11月8日就诊。自诉因劳动汗出复感风寒,即感右侧面部发紧抽掣,继则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两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面色晦暗,西医诊为面神经麻痹,中医诊为面瘫。虽经西药内服、输液,及配合针灸治疗2周,效不明显。遂来医院门诊,刻下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苔白腻,脉滑紧,证属:风邪外袭,痰湿阻络。治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温经通络,佐以扶正固表,以牵正汤加味治之。
羌活1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白附子15克、白芷15克、全蝎6克冲服,大蜈蚣2条冲服,僵蚕15克、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制南星15克、葛根18克、生黄芪30克、生姜4片、大枣6枚。取6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自述服药后恶风寒及面部发紧感减轻,口角流涎见少,遂以上方加白术15克、川芎24克、生黄芪加至45克,继服12剂。
三诊察患者口眼歪斜明显减轻,口角已不流涎,面色转红润,右侧面部时有出汗,拟以上方去茯苓、半夏,黄芪加至60克,继服12剂,病遂愈。半年后随访,一如常人。
按:牵正汤药味配伍严谨,具有祛风胜湿,通络解痉功能;方中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是为君药;防风辛温发散,祛风胜湿,通络解痉,是为臣药,黄芩清泄气分之热,又制辛温之燥,是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四药相合,有发表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清里,和中补虚之妙。上述案例,均病属头面,邪犯清阳,惟以风药可达,故以本方为基础,辨证与辨病结合,随证论治,灵活化裁,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