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枣庄市名中医”王慎凯
他年近六旬,面目清秀,略显瘦削,但身体硬朗。在近四十年的医学生涯中,坚持临床第一线,治病救人,扶危克难,受益者无数,广受社会好评。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遵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离中;秉持辩证论治,善于求新变通。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擅长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诊治,特别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在鲁南地区享有声誉。
他就是山东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枣庄市名中医、滕州市中医医院内科专家王慎凯主任医师。
积贫积弱 促使他走上从医路
王慎凯主任出生于滕州市党山乡。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的家乡可以说是积贫积弱、文化落后、瘟疫暴虐,多种传染病流行。1972年,中学毕业的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立志要学医治病,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公社医院学习半年后,便回到本村当上了“赤脚医生”,期间他多次到县卫生防疫站学习卫生防病科普知识。由于他谦恭好学,热情服务乡邻,1975年被推荐到济宁地区卫校中医专业求学。尽管当时“文革”尚未结束,但学校的学习氛围渐渐地正规起来了,他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医学营养。1977年,他如期毕业,正式走上从医之路。
刻苦专研业务 不断提高技能
“洞开医学门,方知从医难”,临床上疾病千变万化,症候错综复杂。坎坷从医路上,王慎凯主任深知自己的知识贫乏和技能的拙劣,于是乎他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先后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院深造学习,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会、研讨班。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他理论学术水平和业务技能均不断提高和升华,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诊疗体系和治病方法。如在诊治中风病方面他颇有建树,他认为中风病病位在心脑,涉及到肝脾肾,证属本虚标实证,风、火、痰、瘀蒙塞清窍、瘀阻脑络是其标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脑失于濡养是为本虚,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瘀血贯穿本病之始终。在治疗上,他主张以中医论治为主,中药西药相结合;辨病辩证相结合;主症兼症相结合;病程病史相结合;症状、体征、辅检相结合;传统诊治方法和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从而提高了中风病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降低了致死致残率。
精心服务患者 诚信回报社会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王慎凯主任说,自己虽称不上大医,但却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是天职,恪守医德规范是准则,精心服务患者,诚心回报社会是自己的无声承诺和人生坐标。多年来,他就是据此而默默地努力工作,忠实地履行天职,精心服务患者,诚心回报社会,坚持节假日不休息,即使正常休息,也要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患者,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病患者的诊治。由于他对患者精诚相待,病患者对他的认可和赞誉度也随之提升。他说,每每看到病患者康复后的微笑和病患者家属的诚心道谢,心里就总有一种快慰感和成就感。从王慎凯主任诊室里悬挂的锦旗和书法镜匾可以看出一斑。
积极探索研究 善于总结积累
王慎凯主任在完成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在科研、教学和科普等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治学严谨,善于总结,他常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理论能够指导临床,临床也能上升为理论。近年来,他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探索研究医理,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持完成省卫生厅、枣庄市科委科研课题三项,并获枣庄市科技进步奖,主编了医学丛书《中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参编了《药物与临床》、《枣庄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等。根据他的临床经验研制的“降脂灵冲剂”、“潜阳熄风合剂”等作为院内制剂,用之于临床,广受病患者的认可和信赖。在科普方面,他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民众宣讲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进社区、下乡镇,向广大民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宣传防病健身、治未病的方法和知识,并经常受邀于地方报社、电台、电视台等科普栏目,为广大听观众解惑答疑,传播正能量,规避伪科学。
丛晓静